
歷史的面貌本是多變,端看你從哪個角度,或被安排在哪個角度觀察。同一個事件,手上資料不同,理解到的當然不一樣;更甚者即使手上資料相同,但解讀者的背景、心態有異,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。
會想翻開這本書有兩個原因:第一,作者是我在軍中的同袍,雖不算熟悉,但看起來一副讀書人的樣子,讓我至今留有印象。第二,在網路上讀過不少作者針對歷史事件所寫的短文,發現他說故事的筆調很有意思。
這本書講的題材是老掉牙的康熙皇帝,市面上這樣的書、文章、影視作品多得如台北街道上的計程車,連閉著眼睛過馬路,撞到你的都有可能是一輛計程車。但作者幫讀者找了很多資料,讓讀者藉著這些資料看到不同角度的康熙,也看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型態。
書中最讓我喜愛的,是作者在討論議題與辯證時,總堅持使用正史(或有紀載)的歷史資料作為素材,小說等稗官野史則只當作參考,這點很合我事事要求證據的胃口。如果講的都是小說、聽說、傳言、維基百科的內容,那不就跟電視上的名嘴一樣,錄影前看幾張A4資料,攝影機一開就即席演講,演講內容從歷史、文學、哲學、科技、天文、時尚什麼都可以講,就像街坊泡茶閒扯,想什麼說什麼,反正也沒多少人會去查證反駁。
反觀這本書的做法,舉證有所本,但文章卻又不生硬,套用很多現代的概念、語法解說古代的體制與思維,筆調輕鬆易讀,型式豐富多樣。加上作者對歷史資料消化後產出的多樣觀點。真讓人感謝他幫忙讀了那麼多書,讓我能輕輕鬆鬆看到康熙年間發生的各個事件與其縱橫之間的關聯。
歷史書難就難在:太真的常會嚴肅無趣,讓人抱著書不知不覺就睡著了;太美的則會張飛打岳飛,市場性高,但離真實太遠,常會誤導世人的歷史觀。這本書在真與美之間算是取得了一個善良平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