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國中時,看過張曼娟的一本散文「緣起不滅」,之後總聽說她有個成名之作叫做「海水正藍」。好多年過去了,一直沒機會讀到,頂多也只聽過紅唇族的海水正藍,後來才知道兩著天差地遠。昨天,從圖書館拿到了,沒想到這仙女般的筆調,輕柔婉約的說故事,讓人很難產生太多疑惑,就這麼讀完了。
書裡的幾個短篇,題材有兩小無猜、親情、年輕的愛情、女孩之間的愛恨。形式上,沒有香豔刺激的畫面,沒有巴掌四起的激烈動作,但卻不損文字堆砌出來的情緒張力。裡面的人物性格,一個比一個極致;發生的故事一個比一個激情奔放,但我們從文字看到的畫面,卻是寧靜,壓抑的。也許,就是要這麼包裝在表面張力下,才顯得出他(它)們那股力量有多麼不可知的猛烈。
看著看著,「海水正藍」讓我想起了「童女之舞」,一樣是女性作家,一樣是情節沒有過多的激情,筆調平穩精準,一樣讓我恐懼於這不可知的力量。
中國那邊所說的小清新,可能就始於這個年代了。小清新之所以讓人深刻,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在形式上壓抑了一切,阻擋觀眾(或讀者)得到出口宣洩的機會,直到最後結局時,不管有沒有得到救贖,觀眾(或讀者)只能舔著傷口,讓這一切慢慢隨著時間消化,堪稱讓人得內傷的一種表現形式。
反觀中國的文字作品,在情節表現上多顯得濃烈、直白、講究節奏上的勁道,就算有鋪陳,也是最後來個回馬槍往腦門重擊那種,的確是大國風範。陽剛味重、爽、過癮,看了讓人通體舒暢,算是一種「十八銅人行氣散」的表現型式。
兩種各有其過人之處,誰優誰劣也沒必要比較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