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
朴贊郁《慾謀-Stoker》
故事從一個女孩父親的葬禮開始。這一向是個很有味道的開場,任何故事,只要從葬禮或墓地開始說起,就很容易營造出一個立體而豐富的人物架構。女孩的叔叔在葬禮時神秘的出現,詭異的住進女孩與寡母的家,接著便是透過場景現實與虛幻的轉換,象徵物的類比,演員的無知、掙扎與發現,透過一點點偵探懸疑,少許驚悚畫面,揉和在清淡唯美的畫面裡,造就了這部電影的疏離基調。
以畫面而言,她實在讓人驚嘆。光影的掌握,顏色調子,場景,演員的服裝,都不斷傳達出一種寫實卻又毫無生活感的寫實主義。導演與攝影師對畫面的掌握,既具備無條件散發的唯美,又能在其中傳達出夠深刻的情緒,實在堪稱精緻,且精準。但回到畫面要服務(或傳達)的故事本身,我們似乎看不到這故事的深度,不知是太隱晦,或是太細膩,我竟讀不到導演對角色情緒以外的書寫,整個電影只有用極度成熟的手法,操作著畫面與聲音,用以描寫角色的現狀,但對於腳色之間的連結,完全是一場空,以文本結構來說,我寧願編劇將他寫成一個短片還來得紮實,做為一個長片,這太為難了。
全劇的文本結構,很大膽的不提供商業片觀眾習慣看到的點,在答案揭曉前,一個多小時的情節鋪陳讓人有些失去了耐心。畢竟,再美味的甜食,若沒邊吃邊介紹或說些跟這些食物有關的事,吃多了還是會使人犯睏,食不知味。
一直以來,對韓國電影、韓國導演並不熟悉。原因多半是韓國電影的行銷,總把焦點放在重口味的視覺、情緒上,對文本的著墨不多。對一個電影作品來說,我對文本的重視,往往多過於其他,畫面再美,攝影再獨到,口味再極致,但只要文本故事空洞鬆散,在我心中還是進不了門。
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
張曼娟《海水正藍》

國中時,看過張曼娟的一本散文「緣起不滅」,之後總聽說她有個成名之作叫做「海水正藍」。好多年過去了,一直沒機會讀到,頂多也只聽過紅唇族的海水正藍,後來才知道兩著天差地遠。昨天,從圖書館拿到了,沒想到這仙女般的筆調,輕柔婉約的說故事,讓人很難產生太多疑惑,就這麼讀完了。
書裡的幾個短篇,題材有兩小無猜、親情、年輕的愛情、女孩之間的愛恨。形式上,沒有香豔刺激的畫面,沒有巴掌四起的激烈動作,但卻不損文字堆砌出來的情緒張力。裡面的人物性格,一個比一個極致;發生的故事一個比一個激情奔放,但我們從文字看到的畫面,卻是寧靜,壓抑的。也許,就是要這麼包裝在表面張力下,才顯得出他(它)們那股力量有多麼不可知的猛烈。
看著看著,「海水正藍」讓我想起了「童女之舞」,一樣是女性作家,一樣是情節沒有過多的激情,筆調平穩精準,一樣讓我恐懼於這不可知的力量。
中國那邊所說的小清新,可能就始於這個年代了。小清新之所以讓人深刻,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在形式上壓抑了一切,阻擋觀眾(或讀者)得到出口宣洩的機會,直到最後結局時,不管有沒有得到救贖,觀眾(或讀者)只能舔著傷口,讓這一切慢慢隨著時間消化,堪稱讓人得內傷的一種表現形式。
反觀中國的文字作品,在情節表現上多顯得濃烈、直白、講究節奏上的勁道,就算有鋪陳,也是最後來個回馬槍往腦門重擊那種,的確是大國風範。陽剛味重、爽、過癮,看了讓人通體舒暢,算是一種「十八銅人行氣散」的表現型式。
兩種各有其過人之處,誰優誰劣也沒必要比較了。
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
廖彥博《愛新覺羅.玄燁》

歷史的面貌本是多變,端看你從哪個角度,或被安排在哪個角度觀察。同一個事件,手上資料不同,理解到的當然不一樣;更甚者即使手上資料相同,但解讀者的背景、心態有異,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。
會想翻開這本書有兩個原因:第一,作者是我在軍中的同袍,雖不算熟悉,但看起來一副讀書人的樣子,讓我至今留有印象。第二,在網路上讀過不少作者針對歷史事件所寫的短文,發現他說故事的筆調很有意思。
這本書講的題材是老掉牙的康熙皇帝,市面上這樣的書、文章、影視作品多得如台北街道上的計程車,連閉著眼睛過馬路,撞到你的都有可能是一輛計程車。但作者幫讀者找了很多資料,讓讀者藉著這些資料看到不同角度的康熙,也看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型態。
書中最讓我喜愛的,是作者在討論議題與辯證時,總堅持使用正史(或有紀載)的歷史資料作為素材,小說等稗官野史則只當作參考,這點很合我事事要求證據的胃口。如果講的都是小說、聽說、傳言、維基百科的內容,那不就跟電視上的名嘴一樣,錄影前看幾張A4資料,攝影機一開就即席演講,演講內容從歷史、文學、哲學、科技、天文、時尚什麼都可以講,就像街坊泡茶閒扯,想什麼說什麼,反正也沒多少人會去查證反駁。
反觀這本書的做法,舉證有所本,但文章卻又不生硬,套用很多現代的概念、語法解說古代的體制與思維,筆調輕鬆易讀,型式豐富多樣。加上作者對歷史資料消化後產出的多樣觀點。真讓人感謝他幫忙讀了那麼多書,讓我能輕輕鬆鬆看到康熙年間發生的各個事件與其縱橫之間的關聯。
歷史書難就難在:太真的常會嚴肅無趣,讓人抱著書不知不覺就睡著了;太美的則會張飛打岳飛,市場性高,但離真實太遠,常會誤導世人的歷史觀。這本書在真與美之間算是取得了一個善良平衡。
訂閱:
意見 (Atom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