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
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《亞果出任務ARGO》
這樣一部在競賽上不只入圍無數獎項,還得到金球獎最佳影片殊榮;票房上台北部分在少年pi的影響下還是開出紅盤,北美也拿下亞軍,這樣一部雅俗共賞,昆亂不擋的優質電影,為什麼我看起來卻好想睡覺?
深深檢討過自己後,發覺有以下幾個原因:
一、文化差異:這種美國英雄電影對美國人而言,影響力自然不小,就像我們看賽德克巴萊,也會自動多給一些分數一樣。而且,對習慣美國英雄電影的觀眾來說,應該也有效,畢竟文化侵略了這麼多年,早就被制約或內化成遇到美國英雄電影也能感同身受;但對我來說,再經過維基百科和預告片的惡補後,情節軸線很清楚,但實在對裡面傳達的情緒及其張力與轉折收不到訊號。
二、難道我的胃口離影展評審越來越遠了?這部片為一好的部分,我認為只有故事題材(劇本也許還有),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發生,卻奇妙得像電影才會有的故事,更難得的是,這是一個「寧靜的諜報片」。這樣的特務題材跳脫以往諜報片一個打十個,各式火力輪番上陣打通關的血腥眩麗,反而以環境的壓迫,演員內心的情緒掙扎做為張力的來源。以上所說的都是劇本中應該有的,但變成影片後感觸卻沒那麼深,整個片子也許因為人物刻畫不夠紮實,導致影片的進行很像discovery的紀錄片特輯,在軸線單調平鋪直述的情節下,缺少人物為骨肉來豐富這個簡單寧靜的結構,乏味又可惜,只能說我支持奧斯卡評審沒讓這部片入圍最佳導演。但最奇妙的是,我眼中這樣的電影,居然得到金球獎「最佳影片」和「最佳導演」的肯定。或許,這跟台灣的賽德克巴萊因為大家愛台灣而得到「金馬獎最佳影片」的原因相去不遠吧。
三、英文不夠好:我相信很多台詞應該跟語言的感受有關,因為看的是字幕,有些語句可能無法理解它們背後或組合起來的含意,這應該也是收不到訊號的原因之一,此點我真的是要深刻檢討。
除了電影張力的部分,整個製作的確很令人喜愛,尤其是濃濃1980時期的味道,可以抽菸的飛機機艙,大號眼鏡,髮型,都說服了觀眾自己就處在那個年代。這不禁讓人驚覺一件事:考據寫實影片張力又強,是史詩片;考據寫實影片張力卻不足,是紀錄片;考據不足但影片張力反而強的,應該就是「戲說台灣」或「藍色蜘蛛網」了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